如今,摄像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摄像头在给我们提供便捷和安全的同时,哪些场所不应该安装、是否侵犯个人权益等,也引起较多的争议和反对之声。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一家电脑专卖店中,一个身穿条纹衣服的年轻男子在店内鬼鬼祟祟地晃悠,煞有介事地这边摸一下,那边看一下。在确定工作人员没有注意自己后,年轻男子慢慢地后退到一台笔记本电脑前,以极快的手法将笔记本电脑放入裤裆带走。
这是一段今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视频。题目是《桂林强悍“裤裆哥”2分钟把14寸笔记本塞裤裆偷走》。拍下视频的,是安装在店里的一个摄像头。
另外一则新闻让摄像头的作用更是广为人知。那就是江苏一位大巴司机停车扶起一名摔倒的老人,结果反被诬为肇事者,最后大巴上安装的
为例,它的安装与否,并不能提高或者降低社会诚信。
“安装后没有人偷东西,不能代表了社会诚信提高。有人偷东西,也不能说摄像头降低了社会诚信。”并不是在摄像头运用之前,管理者就不担忧有“顺手牵羊”的顾客,只是当时没有这样的手段进行实时监控,而是采用商场防损员巡回监控。
汤博士说,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不管它的设计初衷是出于什么目的,一定会有显功能和潜功能伴随。有时,潜功能的效果是正的,有时则是反的。
就摄像头来看,它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但也使人们自我空间的领域越来越小。
汤博士认为,摄像头的广泛运用,最需要关注的是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个人自由”小于“公共安全”。但是,如果我们毫不顾及“个人自由”的话,很多“个人自由”会在“公共安全”的幌子下被剥夺殆尽。最终,多数人的“安全”最终也不会得到保障。汤博士说,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博弈程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哲学观。
“具体到摄像头的安置上,什么地方可以安,什么地方不能安,摄像头允许覆盖的范围和细节如何,最好都能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范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