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最初是3GPP为移动网络定义的,在NGN的框架下,IMS扩展为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融合型网络。IMS网络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基于SIP的IMS框架通过最大限度重用Internet技术和协议、继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特有的网络技术和充分借鉴软交换网络技术,使其能够提供电信级的QoS保证、对业务进行有效而灵活的计费,并具有了融合各类网络综合业务的强大能力;接入无关性则使得运营商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网络结构、不投入任何设备成本条件下,轻松地开发新的业务,进行应用升级。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它的引入为运营商提供全新多媒体业务奠定了网络基础,其中融合视频会议是IMS网络的主要应用之一。
现有视频会议存在缺陷
纵观目前电信运营商或部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应用提供商向用户提供的视频会议产品,从形态上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类。
1)硬件型视频会议
这一类会议主要采用H.323体系结构,整体架构由终端(terminal)、网守(gatekeeper)、网关(gateway)和多点控制单元(MCU)四部分组成,其中终端特指为H.323终端。
在H.323的视频会议架构下,用户使用终端进行注册、配置并发起会议,通过网守对H.323终端进行呼叫控制和带宽控制,最后通过MCU网元音视频的混合与切换,实现会议控制。网关则负责完成H.323终端与其他终端的互通。
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会议是比较早期基于IP网络实现的视频会议系统,从替代窄带会议系统的角度看具有其特殊意义。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H.323视频会议产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不再适合未来的业务发展需要。
缺陷一:操作复杂,使用门槛高
H.323视频会议的会议管理和操作非常复杂,用户在召开会议前,终端需要经过复杂的注册和配置过程后才能发起会议,在会议过程中对于会场的控制也需要专人进行操作。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使用H.323视频会议系统的用户往往需要配备专业的会议管理人员,一些中小型企业常常因此望而止步。
缺陷二:终端覆盖面窄,会议场所固定
H.323视频会议的终端局限于H.323终端,用户对于终端设备的选择性非常低,并且H.323协议对IP端口有特殊要求,限制了局域网用户的使用,直接导致很多客户放弃使用该业务。同时由于互通性原因,不同的H.323视频会议系统对于终端还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国电信的“新视通”系统就要求终端符合新视通的注册机制,进一步限制了用户会议终端的选择范围。
另外,H.323视频会议均采用特定的会议终端,要求必须安装在位置固定的会议室当中,用户发起会议、参加会议都需要到指定的会议室,降低了视频会议的便利性。
缺陷三:融合度不够,面向客户群单一
H.323视频会议只允许H.323终端接入、只提供视频会议方式,在终端融合、会议方式融合等方面其融合度不够。并且由于各种门槛的限制使得该类会议目前只面向中高端政企客户,客户群偏于单一,与此对应的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出于企业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对视频会议需求强烈,两者形成强烈反差。
2)软件型视频会议
这类会议是近几年悄然兴起的一种视频会议方式,包括客户端方式和Web方式。提供该类型会议的服务商通过在Internet上架设视频会议服务器,允许用户通过特定的客户端软件或通过指定的门户网页召开会议,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路由选择多数通过注册账号的方式实现。
这一类型的会议在操作简便性、降低使用门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使用的协议各不相同,甚至很多软件型视频会议系统采用的是私有协议,所以在互通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仅允许本系统的用户间召开会议,因此用户的覆盖面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