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影像分析技术(Intelligent Video Analysis,IVA)在这几年于影像监控产业被炒得很热,各家厂商,无论是摄影机制造商、平台供应商或者独立软体开发商都不断强调自己有独特的技术,提供IVA的功能,以有效简化人力使用并且增加监看的效率。
无独有偶的,在设备商不断神话IVA功能的同时,市场也逐渐出现一些反对声浪,尤其是过去曾有失败经验的使用者。进一步去检讨其中的症结点,往往出现在系统整合商对于IVA的功能不求甚解;使用者也被美化的影片档案误导所致。藉着这个案例,我们来探讨导入IVA所应该注意的事项。
该用多少解析度才适当?
IVA在整个视讯监控的设计环节应该是属于配角而非主角,IVA的成功非常仰赖画面的可用性,而非IVA本身的功能性。
重要的观念就是,有正确且适合的场景(例如:物件大小、前景背景是否有明确的分析)才会有成功的分析功能,不然一定会得到相当多的误报(False Alarm)。
一般而言,无论厂商所提供的是哪种方式的IVA,通常都会有设计工具(Design Tool)来协助规划,一定要善用这方面的工具,以避免规划错误。高画质影像并不等于可以提高IVA的辨识效果,IVA是透过影像格数的拆解(Exact)、分析(Analysis)、组合(Compose)这几个步骤来达到「动态」的分析影像。
其中对于效能影响最大的是「分析」的作业,越高的解析度,所需要的分析时间越长,这都会影响到IVA的品质。所以,大多厂商都会建议,运用在IVA的影像,采用CIF(320×240)或者4CIF(704×480)已经足够,并不需要采用高解析度来进行分析。
不同设计架构注意要点不同
由于市场上IVA的功能相当多,无论使用者是需要电子围篱、人车计数、方向侦测还是简单的位移侦测,都必须确认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
市场上针对IVA的产品大约可区分为叁种架构,分别有不同的效能与考量。以下就针对这三种架构的差异一一说明:
网路摄影机内建(Build-inIVAincamera)
市场上已有多款网路摄影机内建丰富的IVA功能,通常这种方式会直接在网路摄影机上输出相同解析度的分析影像,因此加上分析的功能后,影像经常会因为硬体的效能而造成掉张的问题。
录影平台整合(NVR/DVR Embedded)
通常为了避免影响录影效能,系统会另外透过多串流(multi-stream)的功能,向网路摄影机另外索取第二道串流来进行影像分析,此时,使用者可以依照实际需要,向网路摄影机索取不同的解析度。
网络摄像机与IVA
但像这样的整合方式,主机的效能以及频宽的可用性是需要考虑进去的。因为在同一台伺服器上,处理录影时就会将CPU的效能降低,如果再加上影像的分析,可能造成两方落空的窘境。除此之外,第二道串流所造成的频宽影响,也往往被SI所忽略,造成中心端的核心频宽不足,造成网路影像塞车的状况。
第三方软/硬体整合(Third-Party Integration)
这种情况类似录影平台整合,唯一的差别就是,采用专用的硬体设备进行额外影像分析作业。这个硬体可以是系统单晶片(SoC)架构的分析编码器,或者架构在伺服器上的软体分析。
这样的架构,还是首重在采用的硬体设备是否会有效能上的瓶颈。如果是SoC,通常是架构在1路或者4路的解决方案;如果是软体的话,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但通常最多就是提供4CIF的解析度。不过,由于也多是采用索取第二道串流的方式,所以也请不要忽略对中央频宽的影响。
IVA多倾向走第二道串流
由上面的观察可以知道,IVA的导入架构不同,需要考量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不过,现在的设计主流大多倾向走第二道串流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而这个串流也通常不会与主要的监看或者录影影像綑绑。
也就是说,监看或录影采用高画质影像串流,但是在执行影像分析的时候,则是为了效能上的考虑,仅用CIF或者4CIF的解析度,更由于前面说过,影像的解析度越大,不等于分析效能就会好或者误报率就会降低;太过精细的画面,反而会造成更多画面上的变动,尤其是采用MPEG-4或者H.264这种动态补偿的演算法影像,画面上的杂讯,有时候反而会是误报的元凶。
尽量释放不必要的功能
此外,由于市场上的解决方案大多綑绑了很多不必要的分析功能,例如:使用者可能单纯的想要电子围篱的功能,但是在整个套件的报价中,还包含了遗留物侦测、人员计数等。对于这样的方式,等于强迫使用者吸收不必要的成本。所以,已经有市场上的领导厂商,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像是部份厂商便采用新型态的IVA架构,回归到使用者付费以及传送正确的警报通知上。使用者可以自行在第叁方的软体上,选购适当的软体模组(AnalysisModule)上传到网络摄影机上,将该网络摄影机变成更有智慧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警报的触发,也透过网络摄影机内建的警报通知方式来处理,不需要额外送出第二道串流,更不会影响到后端的录影平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