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智能交通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采集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和车辆行驶状况,当前的应用是利用这些数据改善交通信号控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更进一步的是让车和路进行信息交互,现在在中国最典型的应用就是不停车收费系统;而更高级的发展就是建立完善的车路协调系统,让车和路都聪明起来。”王笑京告诉记者,“这些应用系统和装备,无论从智能化道路管理系统来说还是从智能化汽车来说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与此同时,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2010年底,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高速公路应用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决定在基本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和区域加快推广应用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逐步形成跨省区联网的收费格局,并加快形成规模化应用和产业链,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在大幅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节约土地和节省费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畅通、便捷、安全、高效、绿色的公路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力争到2011年年末,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达到30%,ETC车道数达到2500条,ETC用户量达到200万个,非现金支付使用率(非现金交易笔数与总交易笔数之比)达到10%。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ETC用户量达到500万个,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到40%。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新建高速公路信息化市场空间在1260亿元左右。通常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投资占整个基建工程投资额的1%至3%;如果按每公里高速公路6000万元至8000万元的投资及信息化占比2%来进行估算,每公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投资在120万元至160万元。专家表示,除了新建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存量高速公路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也有很大的投资机会。现有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追加投入、系统升级改造、日常运行维护三个方面,每年的市场空间达百亿元以上。
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多年来,我国在车路信息交互领域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既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又有支持产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王笑京告诉记者。
中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很早就注意到了在智能交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车路交互技术将在未来决定着谁能够占领市场。早在1997年,交通部就开始组织研究机构和应用单位对未来高速公路上将要使用的自动车辆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系统进行研究,并且与当时的国家电信主管部门合作,对未来可能在道路上应用的各个无线电频段的技术特性进行了测试试验。在充分了解国外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和果断地决定在充分吸收国外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已经有近20家企业能够规模化生产不停车收费系统和车载机,而且有了年产百万个车载机生产能力的企业。从2007年交通运输部开始在部分地区组织应用示范,目前已经有17个省和直辖市建设了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开通了近2000条不停车收费车道,用户超过120万户,这是目前中国智能交通领域唯一一个具有统一标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投入应用的系统。不仅如此,中国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还为下一步建立车路协调信息交互平台,进而支持国家在宽带移动通信领域实现自主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智能交通的车路交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专用短程通信标准、不停车收费的车载和路侧设备标准、系统标准、工程规范、检测标准等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工程规范组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在车路交互技术和设备方面形成了企业群,有20多家企业能够按标准生产基于车路短程通信的不停车收费设备,并占领了中国全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市场。同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十二五”期末全国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覆盖率要达到60%,用户数量要超过500万。此外,中国标准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同,不但国内企业在使用,还有美国和韩国芯片制造商在生产符合中国标准的专用芯片,技术体制实现了与国际主流相一致,为未来智能车路协调系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