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到应用,从想象到现实,中国 、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这些创新的政策引导,能带动智能交通、云计算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在研究机构看来,"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超过一万亿元。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损耗更小,这意味着智能城市建设对扩内需的拉动作用远不止一万亿元的带动投资。
但显然,智能城市建设所带动的投资以及增加的城市发展红利,是一种更为健康与稳定的发展模式。智能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智能化的手段,既可以逐步解决过往城镇化发展中难以绕过的资源紧缺与统筹失调,也可以引导城市发展信息化服务业,避免城镇化中地产先行、经济结构失调的顽疾。
在真正"以人为本"发展城镇化核心下,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又使其同时兼顾了"惠民工程"的实施。
为此,《意见》进一步表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债,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建设智慧城市的资金,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智慧城市发展的优势不容置疑,但纵观全球,其发展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于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不健全,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一定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分工,在应用示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应该大力发挥各项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带动引领作用,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集聚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政府则应该在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可以让智慧城市有更广阔和更稳健的市场空间。"有关专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进程。政府、企业、民众多方的合力,才能推动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市场化。
但同时,市场化不等于技术化,智慧城市也不只是技术城市。我们认为,技术固然重要,但技术仅仅是手段,仅有技术的城市是冰冷的。契合人类和城市深层次发展需求,正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内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