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监控保障企业私有云建设
记者:有观点称,企业在部署云计算的时候云计算会造成IT系统很复杂,您是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林大瀚:我们回顾一下这20年来的IT发展史就知道,系统越来越复杂了,但表现给客户的界面越来越简单了。
就是什么人都能操作IT系统的一个界面,但是背后的架构是从集中的一个计算机变成了比如机群,然后再变成了有分布式加机群的组合,然后再到云计算,后端的东西是越来越复杂了,前端的东西永远都是越来越简单了。当然了CIO们说的对,后端越来越复杂了,我部署一个私有云的时候是不是很困难,所以,用友在两年前就推出了一款产品,智能机群架构,主要是做什么?在企业的私有云层面,把相关的设备全部监管起来,以及监控平台上的做出来的任何应用的端到端的行为,包括在一个监控点上,甚至能知道某一个客户端使用的是否是正常的,我们做到了端到端,逐层穿透,有这样一个技术,这个技术实际上已经上市两年了,有很多客户,咱们大型客户,包括用户数比较多的。
比如某餐饮企业的快递系统的,他们60多个结点用我们这样的技术,统一管理,人不需要干预。
第一,人不需要去干预这60多个结点,以前是很难想象原来做这些事情的,它的资源能动态分配,月末的时候怎么分配,和月初的时候怎么分配是动态的,这是第一,
第二、在分析系统补丁的时候,过去在讲机器多了补丁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我们能做到不停机,从一个入口更新所有结点的补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
第三、在系统监控方面,一个终端客户能够准确的把他的信息表达一个服务支持人员,这是我们的特殊技术,所有软件可能都是说,一个终端人员出现问题了以后,去喊IT技术人员来说我怎么办,这个事情过去了,查查日志在不在,不在这个事情就没法追了,等下一次再重现了。
在软件层面,如果企业就应用我们的软件,不管哪个入口进来,我们都可以知道应用情况是否属于这一个。它是这样的原理,就是说我们都操作相同的结点有很多人,然后应状况用会被回馈到服务端,服务端会把使用状况和其他用户的用况做一个比较,比较以后就知道是不是比其它用户慢等些特征,知道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获得最新信息,业务是不顺利或者做什么行为。
这套监控软件到今天为止,我们又多增加了一些功能,今年我们又新增了一些功能,但是我们跟踪我们的应用跟踪得更深,更容易准确定位一个问题,在一万个人使用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定位一个人的问题,比如某某人导致某个结点宕机,这类的问题我很容易定位出来。
记者:这款监控软件只是针对于用友的哪款产品,还是整个的产品线?
林大瀚:它是针对用友的J2EE整个平台上开发出来的所有产品,我们看到的CRM、PLP,所有产品只要是基于这个平台开发的都能监控,对于不是我们平台的产品它能监控什么呢,监控硬件设备上的某些参数,这一类的东西它能看得到。
当前,企业的IT的28%的预算在了上新系统上,而72%是花在了已有系统的运维上的,所以,我们这个管得更多的,不但是在这个平台上创建一个新系统,管得更多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怎么样节约人力来运维这个ERP整个体系。
记者:在您看来用友在云计算有哪些突破?提到产品以及平台,据了解,不久前用友的NC产品达到了5万人在线的这种测试,请您详细的介绍一下?
林大瀚:当我们说到云计算在技术上有什么突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有两点突破,第一、就是智能机群监控管理,它是在监控管理层来解决了一系列的计算群组你怎样做到自动键控管理和资源调拨,这些技术以及看到每一个层面的有没有瓶颈、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另一项核心技术,实际上是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我们有一种很特殊的技术,交易数据源,比如云计算有个难点,数据库往云上一放,数据库要弹性扩张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在这个地方有个特殊的技术,把交易数据的读和写剥离出来了,就是说交易数据大集中的部分呢,以写入为主,和少量的读个,然后真正的读我们是有一个叫实时数据同步。
这款产品,它能在不影响交易系统性能的情况下,把交易系统的数据逐级散布到多个可以读的数据源上头,而读的数据源分几种,一种是搜索引擎,一种是开元数据库,还有一种是高性能分析引擎,搜索引擎能干什么呢,有些全文类的检索,有些相关的这种东西,整合是需要搜索来进行,像Google一样的统一界面搜索,这样处理是最方便的。
而这个不是行存储数据库,原来关系型数据库的长项,如果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做新的损耗非常大,这时的成本非常高,在一个主机上做这样的行为,它产生的I/O压力非常大,导致I/O层面投资又非常高,而把它们分享以后,各个引擎做自己的事情,从整体上来看信息版图又是实时的。
在测试架构中间,数据库是做的交易系统还是做了大集中,它的核心在于用了我们的数据同步技术,它把一部拉到了应用服务层里的内存区间做高性能运算,然后会比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快10到50倍。
记者:就是数据同步这块?
林大瀚:不是,数据同步这块有高性能分析引擎,从ERP角度来看,有九分是读一分是写,如果从数据库仔细看读和写的比例的话,九分读一分写,甚至比这个还要更为夸张,这时候读中间很多都是一些查询、分析、汇总,这样的功能,而真正特别消耗资源的就是分析、汇总,我们把这部分剥离出来了,在一个内存区间里头来做高性能运算,我们很多场景在这个上头会提升10到50倍的状况。
所以,在开放式架构下,我们可以说我们可以做到5万人,否则,我们数据库不可能用一个开放式架构,把大集中的交易数据弄进来。虽然有8路处理器,有多个核,但是如果真正来说5万人的话,至少数据库上头需要32个处理器,如果按做5万人应应用规模来看的话,而且用新技术以后,会把大量的这种分析型业务压缩为原来的1/10,1/50,所以通过这个架构,而且这块的监控和管理调配是通过监控技术来做的,它能主动的把不合理的问题控制住。
记者:5万人这种测试达到这么高,对我们的未来云计算企业里面,做云计算或者应用云计算的时候,有什么样的一个帮助,或者有什么样的好处?
林大瀚:第一、我们现在是用这么便宜的设备,这么少的设备达到这个5万人的测试,那么,用户的人数不到测试的数目(5万人),那么,在硬件投资上本身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保持架构的弹性,企业不用用担心样扩张以后IT硬件投资怎么投资。需要有个很好的弹性架构,而我们这个为这种场景首先体现出来是弹性,为规模大的用户体现出来的是什么呢,体现出来是用廉价、更少的硬件来达到相同的计算能力。
产业环境未来云计算成功的关键
记者:您觉得云计算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在于哪些方面?
林大瀚:第一、一个产业环境是否对整体产业环境对它有良好的支撑,如果有那么它更容易获得成功;第二、就是说云计算(私有云)对于IT企业和用户来说意义不太一样,对于软件商来讲,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解决运维、渠道问题,同时也省了许多的成本,而且能实现弹性扩张,但是对于用户来讲,他可能看到的是事情的另一面,比如分期投资,不需要把硬件折旧了,就像用自来水不需要挖井,直接用自来水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