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梯伤人”、“高铁故障”、“动车相撞”、“公路坍塌”,公共设施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考验。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物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能源等大量财政投入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日渐完备。人们在惊叹“中国速度”的同时,也在担心“投入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问题。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固然必要,但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和长期性,故保障其安全运转也同样重要。
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在于项目设计建设之初就没有把好“质量关”,为建成后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设施安全标准相对落后,给“低劣产品”进入以可乘之机。目前自动扶梯的国标是模仿欧洲的标准,但此标准可能落后现行欧标十余年。这种“豆腐标准”似乎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修订和完善,毕竟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有“过硬”的安全保障。
二是安全技术研发,同新设备的应用难以同步。高铁频出故障,我们没理由不怀疑是安全技术不成熟的结果。先进事物更需要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跟进,否则就会脱离人类的掌控,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演变为“包袱”和“累赘”。所以,新设备应用前的安全研发和安全论证必不可少。
三是相关部门的安全意识淡漠,监管力度不强。安全监管部门是公共生活中公众生命健康的“守门人”,如果缺少它们的作为,那么国家法律制定的安全监管网络便“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预防和惩戒安全违法现象的作用。还是希望监管部门和人员能够切实担当起“守门人”的角色,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持续深入监管公共设施安全的每一个角落,竖起保障公众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
四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畸形政绩观”依然存在。高铁南京南站“提前1年交付使用”受质疑。由于施工单位赶工期的行为,造成“临时地砖”敲碎重新铺砌,大厅天花漏水,地基下沉,地砖开裂等问题。“安全第一”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头号警示”早已深入人心,但一些人却成了“时间第一”、“形象第一”的追随者,这种痴迷注定会让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以人为本”、“以安全为本”,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从保障公众生命健康权出发,时刻拉紧“安全”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