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今天(16日)零点开始,全国铁路对京津城际、海南东环和广珠高铁实施降速运行,速度从每小时350公里降到300公里;另外,京沪高铁每天开行的列车数量将由目前的88对减少到66对。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中国人似乎习惯了火车速度不断加快:6次大提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而今天,高铁的降速,车次的减少,究竟出于什么样的慎重考虑?这对于中国高铁的发展,又有哪些意义?请听中国之声记者冯会玲的报道:
根据一家门户网站所作的调查,18%的受访者认为高铁降速是“不错的沟通手段,可以挽回点人气”,但也有75%的受访者提出殷切希望:“关键还要看安全保障。”
英国的交通事务学者胡德曾说过:“高速交通的关键在于调度和轨道维护。”此前中外发生的多起列车事故,暴露出的也都是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既然如此,降低高铁的运行速度究竟为了什么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韩宝明解释说,在影响高铁系统设备安全可靠性上,速度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另外,对目前的中国高铁而言,让乘客重拾对高铁的信心也尤为重要。
韩宝明:一是增加高铁系统设备安全的可靠性(安全冗余度)。速度的变化可能带来各种设施的一系列不同性能的表现,这些表现会对安全冗余度产生间接影响。
二是帮助广大旅客重新建立对高铁的信心。事故发生后,很多人说,高铁出事故,你还敢坐么?实际上,通过内部调整和改观,进一步使大家对该交通工具产生信心,更放心的乘坐。
京沪高铁每天开行的列车数量从88对减少到66对,减少了1/4的列车数量,这是否会影响到乘客的出行呢?韩宝明表示:此次减少高铁的列车对数,但与此同时增加了不少乘客以往习惯的夕发朝至的列车,无需担心此次调整会耽误乘客的出行。
韩宝明:对于一条铁路来说,列车开行方案有几个方面,一是列车开行对数,一是列车开行种类,包括一站直达的和有多站要停的。(高铁)这个产品是铁路面向大众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节。京沪高铁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市场考虑,大多数旅客习惯于夕发朝至的服务模式,铁道部希望能增加夕发朝至的车次,适当减少在京沪高铁上的列车对数,是适应市场的表现。
韩宝明解释说,在影响高铁安全运行的因素中,列车密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适当地减少列车开行的密度不仅有利于减少晚点等意外情况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通过更细致的检修和调整,保证高铁的安全运行。
韩宝明:在高铁安全保障体系中,对每一个系统、每一个设备,每天都有安全检测。比较先进的保障包括早晚的安全检测,对轨道、对通讯设备全面的检测,以发现不安全因素或者需要调整的地方。每天我们预留综合维修天窗,大概有6小时。在这个时间段内,要对车、对线路的设备和其他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在不断的检查和调整中,保护列车运行安全。
中国多趟高铁降速,国外媒体也纷纷进行了报道。韩国《首尔新闻》认为,这一举动是为中国高铁进行“刮骨疗伤”;路透社也发表评论说,这表明经过痛定思痛的反思后,中国开始更加注重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的“安全性”。
韩宝明强调,高铁速度降下来了,但管理不仅不能降低标准,相反还要升级才能确保高铁的健康运行。
韩宝明:管理不是要降,是要升。对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全面进行检查,对安全管理各环节进行计划,能够保证在不同情况下安全管理制度到位,应该做得更好。